电动汽车的电池安全问题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先后发生了多起电动汽车起火自燃事故令诸多消费者不寒而栗。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详解了电动汽车起火的原因,他表示大功率快速充电才是电动汽车起火的主要诱因。
据统计,2018年新能源汽车事故中,充电引起了29%的事故,静置引起了14%的事故,涉水引起了10%的事故。研究表明,电动汽车的电池在快充300-500次之后稳定性会变差。具体而言 ,普通新电池的热失控温度约为215度,而过多使用快充的电池热失控临界点大大降低至107度,即更容易触发电池热失控进而导致起火。
如果数据准确,那么按照300次充电每次行驶300公里来计算,目前的电动汽车在行驶9万公里左右,或者使用2-3年后,就会面临电池热失控临界点下降的问题,这对目前的电动汽车用户可不是个好消息。
至于解决方法,必须对快充技术进行精确管控,需要根据不同温度、电荷状态(SOC)、 衰减情况等多因素建立输出功率的MAP图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