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科技 > 正文
中国电科ICity 建设智慧城市 管理者可直观获取城市全面数据
中国电科ICity 建设智慧城市 管理者可直观获取城市全面数据
来源: TGBUS原创 作者: 瓶子哥 2019-04-09 20:34
第七届CITE展上,中国电科围绕“CETC开启城市美好未来”主题展出,展示了新一代智慧基础设施、城市开放信息环境,以及N个智慧化应用三大板块,重点展示中国电科在5G、城域物联网、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等方面的建设成果。

第七届CITE展上,中国电科围绕“CETC开启城市美好未来”主题展出,展示了新一代智慧基础设施、城市开放信息环境,以及N个智慧化应用三大板块,重点展示中国电科在5G、城域物联网、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等方面的建设成果。

中国电科也首次对外界发布一个最新产品ICity,它是一个面向城市管理者的移动应用,是“移动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能够综合运用政务数据、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融合数据,实现随时随地调取和查看政务信息,满足城市管理者第一时间获取第一手真实信息的需求,让城市管理者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更有感知、更有获得感。

此前,习总书记多次提出要通过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实现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而传统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烟囱林立、碎片化建设,市民和企业获得感不强的问题,基于此,中国电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为三层架构,通过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打牢共用,通过城市开放信息环境建设整合通用,支撑上层的智慧化应用,实现政府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繁荣,从而全面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

当然,在展会上,工作人员也对我们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Q:中国电科此次参展盛况空前,展台的亮点产品都有哪些呢?

A:中国电科的产品展示很多,除了芯片产品与5G技术之外,iCity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产品。它是中国电科提出建设城市开放信息环境,即在统一的安全架构下,依托城市大数据中心和城市综合运行管理中心,为各类应用提供通用信息服务和信息支撑。在这个环境中,最核心的是两中心,一是城市大数据中心,通过数据的集中融合和开放共享,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形成信息和知识;二是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为城市提供全面态势感知、辅助决策和协同联动等信息服务,以及统一认证、安全架构、融合通信等信息支撑,推动城市一体化、智慧化运行。中国电科接受通信世界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新一代基础设施和城市开放信息环境的支撑,在产业经济、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开放形成各类智慧化应用,种下‘智慧树’,结得‘百果香’。”

Q:当前,中国正在探索数字中国建设的道路,您认为在推进数字化的进程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A:“当前,数字经济现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占GDP比重高达30%。中国电科作为以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主业的大型企业集团,要更好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加大发展力度。同时,要更好地促进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发挥中国电科特色优势,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应用,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大国重器’的作用。”

下一阶段要更加注重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方面的布局,成为网信事业排头兵,更好地服务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发展。今年以来,围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中国电科进行了一系列布局,集团领导带头认真学习了中央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及规划,组织了5次加起来近30个小时的交流互动专题研讨。通过研讨明确了中国电科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方面的行动计划,目前已经通过专家评审和集团领导评审,这将成为指导和推动集团公司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指南,成为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布局的里程碑。

以下中国电科介绍: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文简称中国电科,英文简称CETC)是在原信息产业部直属的46家电子科研院所及26家全资或控股公司基础上组建而成,于2002年3月1日正式挂牌运营,主要从事国家重要军民用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建设,重大电子装备、软件、基础元器件和功能材料的研制、生产及保障服务。是中央直接管理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国内唯一覆盖电子信息技术全领域的大型科技集团。

  自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电科人坚持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认真履行中央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国防和军队电子信息装备科研生产及保障任务,在国家许多党政信息化和行业信息系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电科现有下属各级企事业单位523家,其中二级成员单位52家,上市公司9家,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和创新中心10个,北京、天津、重庆等地高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10余个。全系统员工由成立之初的5万人发展壮大到16万人,科技人员占比达55%,45岁以下中青年科技人员占比达86%。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人,工程院院士1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56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4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35人,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35人、首席专家98人,国家级奖项负责人160人。